獲政府撥款30億元成立的數碼港「人工智能資助計劃」開展大半年。數碼港人工智能應用總監霍露明指,截至今年6月底資助3億批出10個項目,當中有商業化公司成功申請。其中一個參與計劃、研發「港會通」的科大副校長郭毅可稱,若沒有資助計劃,預計建設大模型需要慢3個月至半年。
數碼港於去年12月設立「人工智能超算中心」,開展為期3年「人工智能資助計劃」,包括本地大語言模型、新材料、合成生物學、以及醫學大模型等10個項目成功申請,獲批項目自今年1月起陸續使用服務。她指,獲審批機構除大學以外,亦包括研發中心、以及政府部門等。霍露明表示,近期收到國際企業申請,提及於香港「的確找不到算力」,目前已有商業化公司成功申請案例,由於整個研發需半年至一年,其後會再公布成果。她指AI發展的趨勢會延續,希望政府支持。
資助計劃目前共收20個申請,被問到有10間公司未獲成功申請的原因,霍露明指,希望計劃資助與香港相關項目,如項目應用或科研團隊非與香港相關,目前而言未會審批。她稱,會考慮項目對本港影響的廣泛性。
數碼港亦邀請參與計劃的香港理工大學教授楊紅霞簡介正於本港及內地醫院初步測試癌症大模型、以及科大副校長郭毅可於香港生成式人工智能研發中心研發之「香港音響基座大模型」及「港會通」。
楊紅霞表示現時流行的AI模型基於集中式GeN AI,但未來需建立GPU需求較低的去中心化模式,讓專業機構如醫院可建立各自的模型(specific domain AI),達到專用形式的人工智能。郭毅可就指,如沒有資助計劃,發展大模型將會慢3個月至半年。
前年數碼港發生私隱洩漏事故,霍露明表示正積極提升安全,她承認「愈多AI、安全愈難保障」,稱於政府撥款當中將1億用以提升安全,並透過論壇、培訓等提升開發者,以及使用者的安全,「使用者於安全的意識亦需要有足夠的程度」。